huánghuáng

惶惶

拼音huáng huáng
注音ㄏㄨㄤˊ ㄏㄨㄤˊ
组合动词 AA式

词语解释

惶惶[ huáng huáng ]

⒈  恐惧不安貌。

人心惶惶。
惶惶不可终日(形容非常惊恐,连一天都过不下去)

on tenterhooks; in a state of anxiety;

⒉  也作“皇皇”

引证解释

⒈  恐惧不安貌。

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帝曰:‘卿面何以汗?’ 毓 对曰:‘战战惶惶,汗出如浆。’”
唐 柳宗元 《与杨诲之第二书》:“至 永州 七年矣,蚤夜惶惶,追思咎过。”
清 曾国藩 《母弟温甫哀词》:“人心惶惶,讹言一夕数惊。”
郭沫若 《洪波曲》第九章一:“我三天不上办公厅,弄得厅里有点人心惶惶起来。”

⒉  匆遽。

宋 欧阳修 《记旧本韩文后》:“孔 孟 惶惶於一时,而师法於千万世。”
鲁迅 《集外集·关于<关于红笑>》:“同一著作有几种译本,又何必如此惶惶上诉。”

国语辞典

惶惶[ huáng huáng ]

⒈  心中惶恐不安的样子。唐·柳宗元〈与杨诲之疏解车义第二书〉:「到永州七年矣,蚤夜惶惶,追思咎过,往来甚熟。」也作「皇皇」、「遑遑」。

⒉  匆促急迫的样子。

宋·欧阳修〈记旧本韩文后〉:「孔孟惶惶于一时,而师法于千万世。」

英语alarmed, anxious

法语agité, troublé, alarmé, paniqué

分字解释

※ "惶惶"的意思解释、惶惶是什么意思由语伴帮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1.在孔孟的忠君思想中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,他们视做官为忠君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一条途径,孔子丢官三月无君便惶惶不可终日堪称是最佳的写照。

2.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,日本**成立了,政友会的*裁者王原敬被刺也是在大正九、十年间,当时的上层社会确实是惶惶不可终日。

3.那次的印象也确是可怕和深刻的,行刑的第二天和许多天以后,主教还表现出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。

4.自此以后,惶惶如丧家犬的谢先荣将生活在噩梦中,风声鹤唳,心惊胆战,生不如死,直至被绳之以法!嫌犯谢先荣资料。

5.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,容易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,从而惶惶不可终日。

6.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,吓得国民党政府要员们惶惶不可终日。

7.政客们指鹿为马的言论,时有所闻,难怪社会人心惶惶不安。

8.长寿者如康熙、乾隆,寥寥可数,多数短命,且死得千奇百怪,败国亡家时的凄凄惶惶,悲悲切切,不堪目睹。

9.为了救世,恢复周礼,变“无道”为“有道”,他四处奔走,栖栖惶惶,提出“正名”的主张。

10.第一,不要惊慌失措,惶惶不可终日,因为失败不是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。